湖南法治報全媒體記者 王薇 見習記者 蔣文娟 通訊員 姚蕾
今年端午節,張家界以多元化的旅游產品、創新的文化活動和貼心的服務舉措,吸引中外游客紛至沓來,累計客流38.79萬人次,同比增長9.45%。而平安正是張家界核心景區武陵源持續散發魅力的底氣,也是當地群眾執著追求的愿景。
4月,武陵源區獲評全省“平安建設先進區縣”。這是武陵源區連續30年獲此殊榮。
30年,是時光的刻度,也是奮斗的丈量。
從1988年建區開啟平安武陵源新篇,到2023年武陵源區委政法委捧回“全國新時代政法楷模集體”榮譽,武陵源區委區政府始終把平安建設放到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謀劃和推進,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之路:連續30年獲評全省“平安建設先進區縣”,連續20年保持全省“平安區縣”稱號,獲評“平安中國建設示范縣”,2021年成功創建“平安中國建設示范縣(2017—2020)”,是湖南省獲此殊榮的6個縣市區之一;2022年,首次獲評“全國信訪工作示范區”;成功創建首批“全省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地區”。獲評“平安湖南建設重點推進縣(市、區)”,捧回首屆湖南“平安杯”。連續3年獲評全省信訪工作“三無區縣”(“示范區”)。公眾安全感滿意度測評每年均排全省前列。旅游綜合收入從1989年的0.25億元躍升至2024年的278.8億元。在地區生產總值提升數倍的同時,人民群眾安全感滿意率持續上升,抓平安就是抓發展成為一以貫之的共同理念和自覺行動。
今天,這里的山更青、水更秀、民更安。三千奇峰間,“藏青藍”巡邏車與“志愿紅”穿梭交織;八百秀水畔,法治宣傳花燈戲與土家織錦機聲相映成趣……一幅“大平安”畫卷在世界自然遺產地徐徐鋪展,印證著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張家界武陵源區
一份責任
“守天下奇景,就是守發展根基”
平安是什么?
如果問八方游客,可能是金鞭溪游道旁堅固的護欄、天子山索道里平穩的纜廂、暴雨夜民宿中溫暖的應急電話。若問武陵源的干部,他們會多回答一個關鍵詞:責任。
在武陵源區,一面榮譽墻格外醒目:“全國新時代政法楷模集體”“平安中國建設示范縣”“全省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地區”……每一塊獎牌背后,都是“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責任鏈條在發力。
對武陵源來說,平安是最大的旅游資源,也是最亮的發展底色。從建區“景區保安全、城市保有序、農村保穩定”到將平安建設納入全區“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從最初的“圈層防護體系”到如今的“全域治理格局”,30年來,武陵源區一張藍圖繪到底,久久為功。
推動修訂《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保護條例》,將核心景區“三防”(防火、防盜、防破壞)納入法治軌道。
制定法治建設“一規劃兩方案”,出臺《武陵源區重大行政決策事項目錄管理制度》等8項制度,建立“法治督察+N”監督模式,將平安建設考核納入黨政領導干部述職述廉述法重要內容……一系列制度化設計,讓平安建設從“軟任務”變成“硬指標”。
2021年,張家界創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沖鋒號吹響,“對標世界一流”成為張家界發展的“標尺”,也成為武陵源區委區政府扛在肩上的責任,將平安建設與旅游發展深度融合。
從旅游景區到旅游產品,從旅游線路到旅游服務,張家界旅游在國際視野中一次次“提質升級”,以主動姿態奔向全球市場。
《深化“鐵腕治旅”工作方案》《旅游購物場所專項整治工作方案》《文化演藝市場專項整治行動方案》《旅游投訴30分鐘現場處置網格化管理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出臺,緊盯旅游市場、旅游客運、旅游治安、旅游價格4個方面,嚴厲打擊價格欺詐、“野馬導游”、追客趕客、非法營運等不法行為。
旅游消費整治“挺在先”。強力推進“鐵腕治旅”專項行動,全區成立10個市場整治專班,強化各級組織領導,形成多部門聯動執法新模式,嚴厲打擊價格欺詐、虛假營銷、追客趕客等旅游亂象。
成立旅游速裁法庭,開通網上旅游速裁法庭,成立微信調解室,13名員額法官24小時在線受理游客糾紛,開創快速調解新時代。
設立服務旅游發展工作室,首開先河開通“涉旅辦案綠色通道”,出臺“凡涉旅刑事案件,審查批捕環節3天辦結,審查起訴環節15天辦結”機制。
建立旅游快警平臺,全力打造“快、全、優”旅游警務模式,變“靜態候警”為“動態處警”、變“被動集結”為“主動應戰”、變“游客上門”為“服務前置”。目前,武陵源區共建成1個一級“旅游快警”平臺、5個二級“快反”平臺和46個三級“群防群治”平臺并投入使用。
從“平安景區”到“平安中國示范區”,武陵源的平安定義不斷拓展:不僅是游客安全,更涵蓋生態保護、市場秩序、民生福祉等全域維度。
數據見證堅守:截至2024年,武陵源區連續14年未發生較大以上安全生產事故,連續多年無重大治安案件和群體性事件,連續多年群眾安全感滿意率排名全省前列。全區人民的平安意識、平安需求、平安質感都提高到了更高水平。
一種溫度
“群眾盼的,就是我們要干的”
在索溪峪街道黃龍路社區吳家臺屋場,68歲的吳大爺圍坐在篝火旁,與社區黨支部書記拉家常:“去年屋場會提的停車位問題解決了,今年能不能再修個小廣場?”這是武陵源“小廣場解千千結”的日常場景,也是平安建設以人民為中心的生動寫照。
“媽媽工廠”里傳遞幸福密碼。
在乖幺妹土家族織錦基地,45歲的田濤熟練地穿梭經緯,身后的“四點半課堂”里,孩子們正在“學霸”員工的輔導下寫作業。作為全省首家“媽媽工廠”,這里讓1463名留守婦女實現“守著娃、賺著錢、養著家”——工廠選址緊鄰3所學校,配套16套“媽媽公寓”,累計發放就業資金870萬元,分紅540萬元。
“以前外出打工,孩子跟著老人沒人管,現在每月能掙3000元,還能輔導孩子功課。”田濤的笑容里,藏著千萬個家庭的團圓夢。為幫助更多在家留守婦女增收,2024 年更創新 “婦聯+人社+農業+稅務+企業” 共建模式,打造 “媽媽零工” 勞務品牌,讓婦女就業向鄉村延伸。區委政法委將3個“媽媽工廠”納入社會治理創新“為民辦實事”項目,其中包含2個媽媽零工幫扶車間,這些“媽媽工廠”共幫助1521名婦女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醫保快遞”跑贏山高路遠。
金杜村衛生室里,“醫保快遞員”李大姐騎行送藥的身影,成為山區群眾的“健康信使”。針對2萬山區群眾“買藥難、報銷難”,2021年,武陵源區推出“醫保快遞”模式,村干部化身代辦員,累計送藥1.2萬次、報銷320萬元。同步上線“智慧醫保”平臺,24個村衛生室實現電子憑證全覆蓋,門診結算時間從30分鐘壓縮至5分鐘。
“小廣場”上演基層民主。
夜幕下的黃龍路社區小廣場,廣場舞與民生議事聲交織。自2022年試點“小廣場”治理模式,全區建成40個“黨建小廣場”,召開屋場會120余次,解決污水管網改造、路燈維修等問題85件。
在田富村,村民曾因旱季缺水困擾,通過小廣場屋場會提出訴求,短短3個月,“城鄉供水管網一體化”項目落地,2000米管網直通家家戶戶。
小廣場成為政策宣講臺、民意收集站、糾紛調解室,讓平安建設更有煙火氣。
一股力量
共建共治共享的“武陵源實踐”
在袁家界派出所綜合指揮室,大屏幕實時顯示各景點人流量,系統自動切換紅黃橙三色預警。值班民警通過廣播提醒游客:“前方臺階濕滑,請小心慢行。”這是武陵源“智能+網格”治理的縮影,也是30年平安建設凝聚社會力量的生動注腳。
千軍萬馬織密防控網。
“看到‘紅袖章’,心里就踏實。”游客張先生在金鞭溪游玩時,不慎遺失錢包,正是佩戴紅袖章的平安志愿者在30分鐘內幫他找回。全區2000余名平安志愿者組成“鴿子花”“金鞭溪女子巡查隊”等6支特色隊伍,年均開展巡邏5000余次,救助游客200余人次。
在網格治理一線,320名三級微網格員發揮“千里眼”“順風耳”作用:索溪峪街道網格員通過“索溪網格”App,及時發現某商貿公司虛假宣傳線索,聯合市場監管部門快速查處,為50名游客挽回損失12萬元。2024年,全區基層綜合治理平臺隱患處置率達100%。
科技賦能提升治理效能。
打開“湘調和”微信小程序,游客可在線申請調解、上傳證據、遠程簽字。這個全省首個“智慧調解”平臺,2024年受理糾紛160起,平均辦結時間3小時,最短僅30分鐘。“不用跑法院,手機上就把問題解決了。”上海游客王女士通過小程序成功調解酒店預訂糾紛,點贊“絲滑體驗”。
在核心景區,“一碼報警”系統覆蓋人跡稀少區域,游客掃碼即可精準定位,警方響應時間縮短至5分鐘;整合1453路“天網”“雪亮工程”視頻資源,構建全域可視化防控網。
多元聯動凝聚共治合力。
在武陵源區“綜治中心”,司法、信訪、公安、法院等部門聯合辦公,旅游糾紛、消費投訴、鄰里矛盾在此“一站式”化解。2022年,某游泳俱樂部倒閉引發209名消費者集體投訴,中心聯動文旅、公安、法院,72小時內促成退款協議,涉案金額80余萬元。
“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景區,矛盾不上交。”全區構建“721”調解模式(70%人民調解、20%行政調解、10%司法調解),近3年化解涉旅糾紛508起,調解成功率、滿意率均達100%,相關經驗在全省新時代“楓橋經驗”會議上作典型發言。
春日的金鞭溪,游人如織。“法治流量”主題花燈戲在標志門廣場上演,《憲法修得好》的唱詞融入土家曲調,引來游客紛紛駐足。這是武陵源將法治宣傳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的創新,也是平安建設與旅游發展深度融合的縮影。30年平安建設,成就了“國際張”的世界名片:武陵源核心景區森林覆蓋率已達98%,2024年,接待中外游客769.72萬人,同比增長9.91%。更深遠的影響在于,平安成為招商引資的“金字招牌”:2024年全年鋪排市級重點項目28個,完成投資10.32億元;鋪排區級重點項目76個,完成投資15.7億元,一批高端酒店、文旅綜合體相繼落地。
在協和鄉葛根種植基地,村民李大姐指著漫山遍野的葛根苗:“土地流轉給公司,每年拿租金、分紅,還能在基地打工,收入比外出打工還高。”平安建設帶來的穩定環境,讓鄉村振興駛上快車道——全區建成14個美麗屋場,農產品電商銷售額突破2億元。武陵源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從建區之初的5188元、377元達到2024年的40396元、20676元,分別增長6.8倍、53.8倍。旅游對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貢獻率達90%以上。安居樂業,富裕起來的人民群眾心里更踏實,笑得更燦爛。
30年,守護的不只是山水,更是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前,武陵源正朝著“率先建成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目標邁進,平安建設也翻開新篇章。
當平安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當穩定成為最堅實的發展基石,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大愿景”正化作看得見、摸得著的“大風景”,向世界生動展示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武陵源實踐。
責編:李禎媛
一審:李禎媛
二審:伏志勇
三審:萬朝暉
來源:湖南法治報